二外附中骨干教师沙龙第七讲:创新能力理解与跨学科实践研究
发表日期:2025-04-21来源:作者:骨干教师深度分享专业见解
李海燕老师的分享,理论与实践并行。首先,李老师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内涵、阻碍因素、培养方式以及跨学科实践研究的定义、实践路径分别做了深入分享,同时多角度剖析了二者的关系;然后,李老师以"人与生物圈"的跨学科教学实践项目,唱响了低碳校园中多学科的交响曲——学生团队综合运用生物、地理、数学建模及法律知识,完成低碳校园方案设计,同时通过美术学科助力可视化呈现,通过道法课程深化社会责任认知。
宋佳丽老师首先依据高考评价体系已从"知识复现"转向"问题解决能力"考核,指出教师需通过真实情境任务、跨学科整合、开放性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创新素养;其次,宋老师通过对比国际跨学科课程,介绍了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提出了"三阶五维"的跨学科实践框架:前置课程创设真实情境、探究课程培育高阶思维、成果课程构建学科协作网络;最后,宋老师以"生命演化之美"跨学科教学实践项目为例,系统展示了多学科跨界融合的设计与实施。
王海霞老师以英语学科为切入点,首先围绕创新能力的理解做了深入的解读;然后,提出语言教育应超越工具性定位,构建"创新思维+文化融合"的双驱动跨学科培养模式;最后,通过设计"China Daily双语新闻分析"等跨学科项目,挖掘教学中的文化创新基因,实现备考中的问题解决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
小组讨论,跨学科真实情景构建
受以上三位老师分享的启发,在场的老师们分别就创新能力与跨学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科组曾老师提出“情境化教学”理念,将历史、文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引导学生以多维度视角解决问题;
数学组张老师也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提出数学学科并非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基于情境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科的教学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跨学科教学。
专家点评提供专业引领
李一霞老师指出,创新并不是为了新而新,而是为了比原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且教学中随时都可创新。
创新需要具备观察全局、洞观局部和重组构建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学会用结构化的方法,学习全面观察、分析和充分理解研究对象;引领学生学会理解研究对象中要素与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方法,学习建构思维模型;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在修正、拓展、延伸和重组中实现思路或者活动的创新。
教学主任李果老师在高度肯定老师们精彩分享的前提下,以STEAM 课程框架——科学探究、技术工具、工程体系、艺术表达、数学逻辑五大要素为例,解释STEAM教育的底层逻辑,并指出创新能力与跨学科实践之间存在双向驱动、深度融合的关系,跨学科实践为创新能力提供生长的土壤,而创新能力又推动跨学科实践向更高层次发展。
李主任强调,我校成立青少年创新学院,开设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引入AI课堂教学行为分析、AI中英文作文批改等,都是育人实践方面的大胆创新。她鼓励老师们继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上继续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跨学科是未来的答案。二外附中将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持续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新模式,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