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附中骨干教师沙龙第五讲:逻辑推理论证能力理解与教学实施

发表日期:2025-03-10来源:作者: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月7日,二外附中校级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参加了主题为“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与教学实施”的第五次骨干教师沙龙活动。 

  主题分享 

  刘智昊老师进行了《数学逻辑推理论证能力理解与教学实施》的专题分享。 

  首先,她从数学推理论证能力的背景与定义、教学要素、培养方法、教学模式、实践案例、评价与反思这六大方面进行阐述。 

  其次,刘老师结合课例《数学综合实践——洗衣的数学奥秘》,采用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构成——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的教学模式,具体说明了数学逻辑推理论证能力中观察与实验、归纳与类比、演绎推理和综合运用等的培养方法。 

  最后,她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角度进行了反思。 

  引领提升 

  高中部李果主任对逻辑推理论证能力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拓展。 

  首先,李主任从高考五大能力——信息提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说起,指出了选题的深远意义与价值。 

  然后,李主任强调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是理性思维的核心工具。本质是通过理性思维和结构化分析,从已知信息(前提)推导出合理结论,并有效组织表达和验证这一过程的综合能力。核心是运用逻辑规则和批判性思维,确保推理过程的严密性、结论的可信性以及论证的说服力。其中,推理论证是关键,包括对比、归纳、演绎、溯因,如基于已知事实或假设(前提),通过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或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得出新结论。论证侧重将观点、证据和逻辑链条组织成清晰的框架。 

  最后,从提升方法的视角,李主任谈到了三个途径,一是刻意练习,分析经典论证案例,拆解其逻辑链条;二是反思与修正,在写作或辩论后复盘,检查逻辑漏洞;三是多角度思考,主动寻找反例,挑战既有结论的可靠性。从常见误区的视角,李主任谈到了三个引导,要引导学生回避诉诸情感——情绪代替逻辑;回避循环论证——前提与结论互为因果;回避以偏概全——用个别案例推导普遍规律。 

  小组讨论 

  专业引领之下,老师们逐渐打开了思路,各学科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交流了理解和感想。 

  综合组王建博士提到,学科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模型建构”,各学科主要解决特点(是什么)、成因(为什么)、影响(相互关系)、措施(怎么做)四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四个方面的逻辑关系,从而建构学科理解的思维模式。 

  数学组吴春爽老师主要谈了“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形式,并指出这些题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考察点。 

  语文组曾江帆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和中考要求,谈到语文复习注重“知识的模块化”和“能力培养的专题化”;以及当下推行的“大单元教学”也是在力求培养学生的学科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专家点评 

  李一霞老师指出,论证需要经过推理,推理需要有逻辑关系,逻辑蕴含在知识关系中。同时给出两个教学建议: 

  第一,知识结构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证能力的基础。从学科知识本体出发,将碎片化的知识以结构化的方式组织,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第二,设计促进认知模型建构的学习活动是培养逻辑推理论证能力的关键。首先,通过具体学习活动做好原型示范,厘清模型中各要素的逻辑关联;其次,设计简单推理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外显的操作过程,掌握模型中各要素的逻辑关系;最后,设计迁移创新等活动,帮助学生将模型内化。整个过程促进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善中方显真美,静中自有怡然”。对于二外附中的骨干教师来说,是学中自带幸福、学中收获成长!通过本次活动,老师们从专业的角度和鲜活的案例中,提升了理论认识,丰富了教学策略,促进了专业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北京中学外语分校)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邮编:100024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