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附中骨干教师沙龙第八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策略研究
发表日期:2025-05-26来源:作者:深度分享: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刘思宇老师首先厘清了“课堂组织”与“课堂管理”的概念边界:前者侧重教学活动的流程设计与资源整合,追求“生动有效”;后者聚焦课堂秩序与纪律维护,确保“稳定有序”。二者关注焦点不同,但目标、对象、教师主导性及动态调整机制高度协同,共同服务于学生发展。
其次,依托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心流理论,刘老师指出课堂管理需兼顾“底线保障”与“上限提升”,通过规则建构与情感联结实现系统化调控。同时针对课堂存在的内容碎片化、活动低效化、差异关注缺位等痛点,提出构建“大单元-任务群”内容体系、设计“三阶递进”分层任务、实施“黄金25分钟”时间管理法、创建“三维度差异化”支持系统以及“文化浸润式”的五大教学策略。
最后,刘老师特别强调,语文课堂应以学科魅力吸引学生,让规则成为隐形底色,最终实现“用语文魅力搭建成长舞台”的教育初心。
刘春红老师从基础理论切入,首先阐释 “课堂教学” 作为师生协同的双边活动,核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发展综合素养。同时引用叶圣陶先生 “学生为课堂主人” 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随后,刘老师系统解析了教师需具备的五大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含师德与教学能力)、学生管理(行为解析与纪律约束)、内容管理(备课与知识传输)、时间管理(分阶段优化注意力分配)及环境管理(物理、心理与外部环境协调);最后,结合课堂时间分配的 “四阶段理论”(注意力转移期、稳定期、分散期、反弹期),指导教师科学规划教学节奏。
在实践案例环节,刘老师以高中古诗文教学为例,展示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应用路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教师优化课堂组织、提升管理效能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助力构建高效有序的教学生态。
分组研讨:学科视角下的管理智慧碰撞
理科组张芳波老师认为分享贴合教学实际,可以让课堂更有序高效。数学课堂尤其要注重时间分配与分层任务,可以用 “黄金 25 分钟” 抓重点,前半段讲透公式推导,后半段让不同学生做适配练习。纪律管理上,少批评多引导,非语言提醒和 “数学契约” 很实用。
文科组王海霞老师表示分享内容对文科教学启发颇多。英语课堂可借 “大单元任务” 整合内容,比如围绕 “校园生活” 设计连贯活动,兼顾听说读写。分层任务和 “英语式提醒” 也很适用,基础生练对话,优生搞拓展,纪律问题用幽默的学科语言化解。
专家引领:从“管理”到“引领”的范式升级
李一霞老师结合教学实践,从目标引领、情感连接、规则反馈三方面分享课堂管理心得。一是目标引领:匹配学生需求,助力层次突破。每个人都有内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教师需结合学生优势特点引导目标设定,帮助学生不断“超越”目标,实现自主发展;二是情感连接:关注非语言表达,构建信任桥梁。沟通交流中对对方的影响度而言,语言内容信号仅仅占7%,听觉声音信号即语气语调占38%,视觉信号包括动作、姿态、表情等占55%,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通过有效沟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怀,获得发展进步的动力;三是规则反馈:可视化管理,激发自主动力。针对作业管理中繁琐低效的问题,采用“PPT公示法”明确分层规则,同时实时呈现各班作业提交时间、质量及优秀名单,对比班级差异。既让学生清晰标准,又通过可视化反馈让学生向榜样看齐,实现从“被动要求”到“主动改进”的转变。
初中教学主任星建功老师首先强调,教师需以目标为导向、以情感为纽带、以规则为抓手,在“了解需求—调整方法—持续反馈”中实现教学相长,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长支持。结合对小初高教学差异的实践观察,星主任指出,小初高课堂管理重心不同(小学重管理、高中重教学),应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与管理的时间分配,实现高质量课堂。
其次,针对当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生主导、学困生旁观”的现象,星主任提出优化策略:将小组规模控制在4-5人,明确角色分工(组长统筹、主持人控场、记录员整理、发言人汇报),让每个学生在任务中承担具体职责,通过角色赋予激发学生成就感,避免“少数人活跃、多数人沉默”,实现从个人思考到团队协作、再到深度探究的进阶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的递进式学习链,实现个体价值与团队效能的结合。同时建议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注重任务分层,让课堂组织从“形式化讨论”转向“实质性互动”,为提升课堂管理效能提供了新视角。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当教师学会用“目标引领方向、用情感润泽心灵、用规则护航成长”,课堂便不再是 “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 “生态花园”。二外附中的教师们将带着本次沙龙的思考在 “了解需求—调整方法—持续反馈” 的循环中深耕细作,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