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沟通之道筑教育之基——陈凯珍老师分享家校共育新范式

发表日期:2025-03-19来源:作者:

  3月18日下午,二外附中初中年级班主任例会上,育人育心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陈凯珍老师以"沟通有方法,教育有温度"为主题,通过"理论建构+实践解码"的双维视角,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创新路径。这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经验分享,为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提供了生动注脚。 

  家校共育:教育生态的重构之道 

  陈凯珍老师提出,家校协同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教育生态的重构过程。 

  她讲道,"教育三角理论"模型以几何学中三角形稳定性原理为喻,论证家长、教师、学生三方构成的稳固结构。当家校间距缩短时,教育合力形成的支撑面将学生托举至更高维度。 

  现实困境:沟通迷思的破局之思 

  针对当前家校沟通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陈凯珍老师犀利指出三大症结:其一,家庭教育存在角色错位,"云监工式参与"与"代际教育冲突"形成育人阻力;其二,沟通模式陷入工具理性桎梏,过度聚焦学业表现而忽视品德养成;其三,情绪管理失当导致对话异化为对抗。通过真实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这些误区对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潜在影响。 

  沟通哲学:关系建构的三重境界 

  在方法论层面,陈老师提炼出家校沟通的"三重境界"理论体系:价值层确立"共情共生"的沟通伦理,践行谦和而不迁怒、中正而不偏执、理解而不拆台的黄金准则。方法层创新运用"教育三明治"沟通模型,构建"积极共情-理性分析-建设方案"的对话框架。实践层建立家长画像系统,针对权威型、放任型、冲突型等六类家长群体,制定差异化沟通策略。 

  关系养护:长效机制的构建之策 

  陈老师特别强调"沟通后时代"的关系维护艺术,提出"三维持续养护体系":情感维系建立定期关怀机制,通过"教育手札"等载体延续沟通温度。过程跟踪运用PDCA循环模型,实现沟通效果的动态评估与优化。资源支持构建家长教育资源库,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工具包。 

  分享会尾声陈老师援引杜威"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呼吁构建家校成长共同体"当我们以专业智慧消弭沟通鸿沟用教育情怀融化理解坚冰每个孩子都将获得向上生长的无限可能。"这场凝聚教育智慧的深度对话不仅刷新了班主任们的沟通认知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可操作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家校共育注入了新的思维动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北京中学外语分校)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邮编:100024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