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诗会第八季|愿每个人在奔忙的日子里遇见心底的歌
发表日期:2023-04-28来源:作者:从第一季到第八季,春天诗会实现了文学活动、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美育活动和综合课程的关联、整合与迭代。从热烈激动与探索前行,走向理性沉思与审慎追问。无论是在紧张忙碌的备考还是疫情防控下的居家学习,每一季的春天诗会主创团队总是抱有不负众望的信心和越挫越勇的努力,竭尽全力做好春天诗会的传承与创新。
回归本源
第八季春天诗会主创团队经过多次讨论与协商,一致认为本季诗会应该不忘来时路,回归本源处,寻找诗歌本来的面貌,回归春天诗会的本真样态。譬如,读戴望舒的《雨巷》是不是非要找一条巷子,还得是下雨天,还得撑一把油纸伞?读舒婷《致橡树》是不是还得找到橡树才更应景?显然不完全是。读诗的环境可以是书店,可以是咖啡屋,还可以是公交上、飞机上……
北京二外附中的裴玉洁老师就是在早晨六点上班的公交上阅读的余秀华诗集,而后在学习之余与学生分享。她的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余秀华的诗句,进而影响到王朔语在建材大院亲自读《相约春光》。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王岩岩老师克服诸多困难,亲自指导学生选择诗歌,想法设法创造春天诗会的活动条件,用诗意的方式呈现经纶风采。华师一附中朝阳学校的赵雪鸽老师亲自指导学生朗读《减字木兰花·莺解初语》,为本季诗会增添了更多诗意。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五中学的孙新房、扈婷和刘霞等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有序开展,师生表示受益匪浅,获得感高。
贵州省贵阳市第九中学周妍和傅龙斌老师整合与人力量,指导学生在美丽的九中校园里朗读《京口北固亭怀古》和《你的名字》,正如周妍老师所说的那样,“在如花的年纪里,审美无功利地读一首诗歌,既是语文的,更是文艺的”。
这也正是春天诗会的本源,即诗歌的浸润与影响。
聆听心声
聆听别人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心声,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一首首外国诗歌,在考试不考的情况下,面临着被压缩、被跳过甚至被舍弃的困境。
然而,我们毅然决然地系统研习了《迷娘》《致大海》和《自己之歌》等外国诗歌。方梓辰继第七季春天诗会上用法语朗读法语诗歌后,再一次登上第八季的舞台。他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读普希金的《致大海》,二外欧洲学院俄语专业的蔡锦翔则是朗读此诗的俄语原版。
高中生带着诗歌和向往走向高校,大学生带着诗歌和憧憬走向社会。因为诗歌而相遇,因为诗歌里有你我的心声。
特色挖掘
本季诗会不断挖掘学校外语特色办学内涵,加强民族文化与团结教育,探索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的路径;诗集阅读,诗会回应诗集整本书阅读及其教学的薄弱点与盲区;活动课程化,整合立体化的育人力量。
在课程的统领下,诗会统整语文、外语、音乐、新媒体、文学社、项目学习等要素,特别是首次将钢琴演绎诗与歌纳入到第八季春天诗会中,一首是《声声慢》,一首是(朝鲜)《在这花开的地方》,立德树人的新路径得到不断开掘。
诗歌版图
本季诗会继续拓展春天诗会活动的育人影响力“朋友圈”,邀请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贵阳市第九中学、河北省衡水七中、河北省衡水十五中,共同开展京冀贵联合制作活动。
同时,诗会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及其周边环境的地域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高校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等。
春天诗会的诗歌版图和文学地图越来越大。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奔忙的日子里,有五分钟的时间遇见一首诗歌,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