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班主任成长②:以事喻理,用心传情——教育故事与叙事研究

发表日期:2024-03-27来源:作者:
  3月26日晚,二外附中青年班主任学习成长营暨“育人育心”班主任工作培训室再次邀请到北京教育学院张红教授作专题讲座。此次讲座以“以事喻理,用心传情——教育故事与叙事研究”为专题,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探讨教育故事的创作要求和技巧。 

  张红教授从一个问题开始,“你更喜欢听故事还是听道理?”她讲道,故事更加贴近生活、生动有趣,而道理则是人们在故事中体会到的情感和人生体悟;故事能够成为我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参照系、镜子、窗口和支架。 

  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故事的创作要求,张红教授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故事。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处理学生错误时,采用批评的艺术,让学生自主认识错误的方法。这种方法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和信任的观点。 

  叙事是个人通过叙述具体环境或事件而构建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叙事研究则是利用故事描述人类社会的质性研究方法。叙事研究者认为,故事能够赋予人们的生活经历以意义,因此故事的阐释和解读能够展现出相应的个人和社会问题。在教育学领域,叙事研究被广泛应用。 

  张红教授介绍了两种讲道理的方式:以描述(写)的方式讲道理,以及以论证的方式讲道理。 

  教育故事需要以爱岗敬业、价值观教育、班级管理、师生沟通、家校共育等为切入点,讲述自身工作中的育人故事,并结合新时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彰显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 

  故事的内容需要真实具体、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文笔生动。故事需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主题明确,情节完整,能够激励人心,引发共鸣,时长控制在4分钟以内。 

  张红教授特别强调了教育故事要在生动性和深刻性方面进行加工。教育故事包含记录、方法、理论和情怀四个层次,讲故事的时候要讲究结构性、系统性、有做法和说服力,同时也要注重叙事性、情境性和感染力。 

  张红教授还告诉老师们,讲好故事需要在语言、技术和媒介层面进行思考和提升。教师自己也需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通过实践世界和日常生活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包括如何做事和如何阐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表征: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某一时刻的自己;善于拨动心弦,让人产生共鸣;能够让双方的心灵共鸣;具有温暖、豁达和坚定的价值磁场;拥有以爱驱动而非用怕驱动的幸福领导力。 

  讲故事的本质是重新回到现场或情境,重组经验并思考。有三个层次需要经历: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原生事件;意识到的事情,也就是意识事件,要选择好讲故事的时机和方式;讲出来的事情,也就是意义事件,需要赋予事件价值并进行适当的阐述。 

  丰富故事的元素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时间要具体而有质感,地点要可视化,有空间感和细节,人物形象要鲜明,主人公最好是自己。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清晰,可以讲出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讲故事的结构需要具备凤头、猪肚和豹尾三个部分。“凤头”是开场的部分,要迅速入题,可以使用设问、情境导入、设置悬念等方式,但要避免过多的抒情议论和过于谦虚的开场白。“猪肚”是故事的主体,要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需要交待已出现的人物和问题,并保持情节之间的联系。“豹尾”是收尾的部分,要回应主题,并可以引发回味和悬念,可以提出问题、呼吁、展望、表决心、引用名言等,但要简洁明快,耐人寻味。 

  通过讲好故事,讲故事的人能够激发听故事的人的共鸣和体验,触摸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伦理困境。 

  希望青年班主任们在张红教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运用故事讲述的方式育人传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邮编:100024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