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沙龙活动第十二讲: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发表日期:2024-04-29来源:作者:
  4月26日,二外附中青年教师沙龙迎来第十二讲。主讲人高中物理教师石沛以“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主题做了精彩分享。 

  石老师结合物理学科实例,重点剖析信息技术在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和讲评课这四类课教学中的运用。应用编程语言制作动画模拟、选择合适软件虚拟实验以及教学情境,信息技术助力概念课深化理解;应用思维导图技术清晰梳理复习要点、优选在线学习平台资源,信息技术提升复习课效率与质量;使用我校的智慧作业系统以及在线习题库、智能解题系统等平台,丰富习题课内容与形式,给学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用好我校学业诊断质量分析系统的大数据,精准定位学情与考情,优化讲评课教学流程,实现精准教学。 

  在石老师分享的基础上,李果主任建议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场景下特别希望有信息技术赋能?实践中是否找到了对应的技术?技术有无普适性?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英语组赵金镝老师首先强调了翻转学习、复习系统、名师名课以及走校选课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她认为,信息技术的便利为英语教学带来了高效与便捷,但也要关注其局限性。AI等科技工具虽然强大,但缺乏人文关怀的温度,在使用时需要适度并合理搭配传统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理科组姜晓燕老师从理科角度出发,指出了动态示意图、显微镜与白板的结合、生活化教学以及编程的应用在理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她认为,这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文科组韩笑老师则针对文科教学分享了她的观察和实践。她提到,语文学科的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写作方面,尽管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打分较高,但其提供的详细、个性化评语对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对于历史和地理等学科,韩老师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信息技术还原场景和提供真实体验,同时建议老师们积极运用慕课、共享表格以及成绩分析系统来辅助教学。 

  数学组津晶老师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分享了信息技术在情境引入、推理证明、抽象概念直观化以及课堂反馈环节的应用。她特别提到了实时投屏等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针对青年教师们的分享,两位专家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 

  刘伟老师指出,年轻教师要以学校的发展为契机,在学科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高质量教学。现今时代,融合平板、智能设备的教学广受学生喜爱,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所以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使用的“度”。 

  李一霞老师指出,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是助力实现高质量教学、高效率教学和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在课程开发与设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教学手段等方面研究信息技术的选择、利用与开发。 

  最后,于瑞利校长做了系统、全面的高位指导。 

  于校长希望大家从多个视角看融合:从历史沿革看,信息技术从2000年初的与课程整合、到与教学融合、到深度融合、到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再到今天的大模型+,用历史思维看发展水平和未来走向;从融合内容视角看,是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三者的融合,像“和面”一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融合环节看,包括教育中大、小环节,可以与课程、课堂、作业、辅导、评价、管理等大环节融合,也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激活原有经验、情境创设、方案设计、证据收集与处理论证等小环节融合;从融合方式看,不同学科要注意选择和开发有学科特色的融合工具,要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完成问题研究,也要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跨学科实践、作品创作,通过增强现实场景模拟、微观宏观再现、大模型引擎搜索、数字人等技术,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于校特别强调,新一轮融合的最新型工具是大模型。全体教师要研究大数据、大模型、数字人技术,在数智课程、数智课堂、数智评价、数智研修、数智管理领域深度践行,切实做好大模型备课、双师课堂、人工智能跨学科实践课程教学、智慧作业、AI作文批改、学业评价、非智力因素测评、AI体质健康测评、综合素质评价、AI课堂行为分析、跨时空听评课、AI心理咨询等技术支持领域融合研究。 

  于校长指出,信息技术表层看是工具,系统看是生态,要从“道法术器“四层全面看待和理解。学校将以数智为引擎构建生态系统,建设数智生态教育特色学校,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创新发展,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和创新人才培养。 

  此次沙龙活动为青年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分享和学习,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思路。未来,将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邮编:100024
京ICP备20230068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