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里,北运河畔访古探今——记大运河采风第十五期社团采风实践活动

发表日期:2023-03-20来源:作者:
  春寒料峭,柳枝返绿。二外附中大运河采风第十五期社团60多名师生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开启了“第二课堂”校外学习实践活动。

  第一站  指导教师提出实践要求

  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分为七段,分别是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和江南运河。北运河终点“通州东关码头”是此次实践活动的目的地。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地处北运河东岸,景色优美,每天吸引着大量游人来此欣赏运河风光,寻觅运河文化。

  指导教师冯空为队员们讲解此次活动的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强调要注意文明礼貌、活动安全、保护环境等。

  第二站  传承运河号子

  北京非物质物化遗产“通州运河号子”传承人赵义强老师,出生在通州运河岸边的盐滩村,其父自6岁开始跑漕船,9岁会唱全部运河号子,运河号子伴随老人一生,并将通州运河号子传授给子孙,赵义强老师是长子,肩负起传承通州运河号子的使命。

  大运河采风社团聘请赵老师为校外辅导员,为队员们介绍“通州运河号子”的历史传承,教唱通州运河号子。通过赵老师的讲解,队员们知道了“通州运河号子”又称北方运河号子,流行于北京、天津等地区,是北运河船工跑船时的劳动号子。运河号子包含的人生哲理、船工智慧、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等深深吸引着采风社团师生。

  赵义强老师将运河号子的唱腔、姿势、神态等演唱技巧,传授给队员们。队员们认真学唱、表演,传承着运河文化。

  第三站  “千年步道”寻运河发展轨迹

  运河文化广场中央自南向北200米长的“千年步道”,与中轴线上的微缩运河水系并行,是广场的一道吸引游人的景观,石刻的版画记录着中国运河开凿的历史。队员们对步道上的每个历史年代都非常感兴趣,纷纷请教指导老师那些年代背后的故事,记录着运河开凿及背后的历史,感叹古人治河智慧和家国情怀。

  队员们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史记·河渠书》,查阅《通州志》等文献,参观、采访、亲近大运河,探寻到北运河北起脚下的通州北关闸。中国丰厚的治河历史底蕴与家门口的今日运河盛景相呼应,激发了队员对运河文化的浓厚兴趣,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第四站  运河龙舟巡江南

  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就是从通州启程的。停泊在运河东岸的仿制的龙船有三层楼高,气势恢宏。透过高楼缝隙,一枝塔影显得风景独特,历史感十足。这就是有名的通州八景之一——燃灯塔,过去通州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第五站  寻五河交汇处,采运河水样测

  桃花盛开、柳吐新绿,天蓝水清、鱼闲鸟适。队员们来到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拦河闸,放眼望去,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五河交汇”的壮阔美景尽收眼底。同学们近观大光楼,远眺燃灯塔,细察北关分洪枢纽拦河闸,聆听指导老师介绍运河历史。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方山地、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之间南北陆路交通线的天然焦点上。队员们面朝五河交汇,遥看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怀抱的北京小平原,思考着北京建都与大运河对凝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生态组同学采集水样、检测运河水质,大家都想为海晏河清、弘扬运河文化和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六站  寻觅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广场处处皆有文化,是人们了解、研究运河文化的室外博物馆,也是大运河采风社团重要的第二课堂,每次队员们来到这里都会大有收获。这不,新一期队员来到这里,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大运河两岸秀美的风景、日新月异的通州城市新貌,还有散落在运河岸边的古人诗篇。队员们分小组去寻找运河诗篇,认真记录和讨论诗词意境。

  初一、1+3、高一年级采风队员积极参与,清晨6:30全部到达学校南门集合。60多人的大运河采风社团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乘坐公交车前往通州运河文化广场,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活动虽是初一年级队员第一次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但同学们统一着装,队列整齐,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团结合作,有较强的集体意识。指导教师和队员们一起行动,出色完成此次活动任务,增长了知识和见识,开启了新一期社团课外实践活动的新篇章。队员们很期待下一次采风实践,期待更加精彩的活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 邮编:100024
京ICP备05038995号